钟南共享农庄亲自然课程的探索和实践研究
基于“共享农庄”的亲自然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苏州工业园区奇智钟南幼儿园 周亚华
一、课题的提出:
每个人小时候对儿时的回忆总是最美好的,在故乡怀抱里长大的孩子,总有说不尽点点滴滴的儿时回忆,那是关于一条清澈戏水的小溪、一片辽阔奔跑的草地、一只湖畔飞舞的蜻蜓......有着各种体验着环境所产生出不同温度的回忆。
但是城市化的发展使得人类疏远自然, 在城市里出生和生长的儿童更加远离自然。这种远离不仅是身体的远离, 更是心理的远离。身体的远离是地域空间发展所造就, 而心理的远离则是观念使然, 更多是成人的观念植入。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见类似的场景: 当一个孩子好奇于泥土中、草丛中的小动物而走进、贴近小动物时, 作为成人的家长会大声说“这不干净, 这不卫生, 这会让你生病、会过敏”等等诸如此类的话, 然后阻止孩子进一步的行动。在此并不是说我们不要干净、不讲卫生, 而是这样的一种对待身边自然的观念和态度会直接导致儿童对自然观念上的偏差, 觉得大自然是令人讨厌的、恐惧的进而更加远离大自然, 不会在大自然中玩耍。
儿童本身就处在一个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和直观感知世界的发展过程中, 一个对自然存在敌意观念的儿童如何才能直面自然而获得良好的认知和发展呢?
与孩子一起玩沙子、捏泥巴、种植物等, 我们只有亲身参与到活动中, 才能真正体会到亲近自然的乐趣, 理解亲亲自然的意义。与孩子一起分享发现的乐趣与世界的神奇, 才能使他们保持天生的好奇心。让孩子们走出钢筋水泥的世界, 更多地去感受、触摸大自然吧。一抔泥土, 一捧沙子, 一片水塘, 一株植物, 一只昆虫, 都能给孩子带来那么神奇、深刻的体验, 自然是儿童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部分。把儿童重新放回大自然的怀抱, 这才是幼儿教育的本质追求。
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习近平主席对东方文化中和谐平衡思想的深刻理解。
虞永平教授说:亲近自然是一个生动有趣的过程,是天性得以展现的过程。亲近自然是孩子的权利,教育工作者要努力给孩子创设利于他生长发展的自然环境,充分利用社区的自然资源,也要动员家长,更多地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去。把家长从手机、麻将桌上解放下来,让家长也去感受大自然,也得到发展。
二、概念的界定:
1. 共享农庄:幼儿园的共享农庄是指,幼儿园利用自身自然资源,建设的蔬菜、水果、动物养殖场所等,是由社区、家长、幼儿园共提供建造、共同维护、共同分享的特有农庄,体现家园共享、师生共享、生生共享的理念,也是亲自然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
2. 亲自然:亲近自然,与自然亲和之意。即通过与我们周边的自然场域、自然生命、自然现象等事物充分的接触、交流和互动,以获得对自然的了解、认知,发挥大自然的实用价值发挥大自然的实用价值。
3. 亲自然课程:幼儿园的亲自然课程, 是利用幼儿身边的自然资源开展的, 旨在滋养幼儿心灵、培养幼儿亲近自然、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生命的情感态度、促进幼儿感知觉发展、激发幼儿潜能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幼儿园亲自然课程是一种建基于崇尚自然理念的课程, 它敬重幼儿的生命, 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它通过顺应自然生命的演变来支持幼儿的自我成长。
4. 基于“共享农庄”亲自然课程:指通过实施“共享农庄”,家园合作,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系列亲自然特色活动。基于“共享农庄”亲自然课程是通过“共享农庄”开展丰富的亲自然游戏活动,通过观察、解读、了解幼儿游戏的动机和游戏行为,提炼、生成有价值的游戏课程,融入健康、语言、科学、艺术、社会五大领域的主题活动,同时渗透“亲近自然、亲身体验、亲享收获”的自主体验特色活动的实施,在成人的引领下,让幼儿在自主选择、自主探索、自主决策、自主交往、自主创造、自主评价的游戏活动的总和。在亲自然课程的实施中促进自主意识、行为和能力的和谐发展,培养“健康活泼、好奇探究、亲近自然、爱护环境、有审美素养”的幼儿。
三、理论依据及创新之处:
(一)理论依据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分析,笔者及研究团队从教育学、儿童心理学、课程理论中发现,均有关于学前儿童自然教育课程的价值理念。
其中,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亲自然教育的课程开发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
“活教育”理论体系是陈鹤琴先生幼儿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其理论带有师者杜威实用主义的教育印记,但也有别于西方学者对资本主义传统教育的改良与探索。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体系强调“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陈鹤琴提出,孩子认知世界的方式来自于他们的直接经验,需要对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真实事物进行探索,那么大自然和大社会的环境便是儿童最好的活教材。陈鹤琴在“五指课程”里提到,科学领域应包含“儿童动物饲养、植物栽培、自然现象的研讨以及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认识。”教育内容应贴近他们的生活。
陈鹤琴的“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方法论可以概括为“在学校里的一切活动,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这充分体现了“活教育”中“活”,儿童的教育应是动态的、主动的,而不是静态的、被动的发展。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充分说明,教育与生活是相互贯通的,二者之间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生活教育”遵循的原则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具体教学中,“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而自然是源自于生活的,笔者及研究团队究其理论,生活中无处不包含着教育及教育的意义,儿童可以从生活中学习,可谓是一日生活皆课程。这启示我们,儿童的一日生活皆自然课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的食物、药材、水电和房屋,无不取之自然,用之自然,这些都是藏于儿童生活中可学习的自然主题。我们要培养生气勃勃的儿童,那么我们的课程也应该围绕生活来开展,我们的课程方案设计需要更多向幼儿园以外延伸,向大自然、大社会延伸。
(二)创新之处
本课题在基于“共享农庄”的亲自然课程的价值探索的基础上,尝试研究亲自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课程内容构建,在课程游戏化的大背景下,如何运用园所的自身自然优势,有目的的开展园本亲自然课程,引领教师专业的成长和幼儿的全面发展,同时成一套科学的园本课程。
四、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本研究试图探索亲自然教育幼儿园园本课程建构的可行性,包括亲自然课程的价值探索,亲自然园所环境创设的研究、亲自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课程内容构建的研究以及亲自然课程有效实施策略的研究。另外,本研究也试图讨论亲自然教育园本课程的实施效果存在问题,为日后国内亲自然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实践探索提供丰富经验和借鉴意义。
(二)研究内容:
相关子课题研究一:基于“共享农庄”的亲自然课程的价值探索的研究
在现代信息时代,随着幼儿自然缺失症的出现,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基于“共享农庄”的亲自然课程的研究到底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会有什么样的价值和作用,这是我们子课题一探究的重点。
相关子课题研究二:亲自然园所环境创设的研究
亲自然课程设计与实施中,相匹配的环境资源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基本条件。课程环境的开发包括“静态幼儿园环境”、“多彩班级环境”、“灵动的环境”等。子课题一主要研究如何因地制宜得创设良好的环境,让幼儿能在园内时时感受自然、亲近自然。研究与环境的互动中,如何合理利用地方资源,将幼儿的亲自然学习拓展到园区之外,使之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培养幼儿对家乡的自豪感、认同感,以及对自然的亲切感。
相关子课题研究三:基于“共享农庄”的亲自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课程内容构建的研究
主要研究在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探寻亲自然特色系列活动的内容与主题。在亲自然课程目标设计的全面性的前提下,尽量避免想当然的、以追寻自然为主的单一目标设定。教师不仅要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的习惯,还要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同时亲自然课程内容的平衡性则是强调世间万物皆为课程内容,包含自然景观、自然现象及自然事物,改变一般课程中仅以动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现象。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在不同领域中平衡亲自然的课程设计,要将亲自然课程普及到语言、艺术、社会、健康等不同领域,而不只是在科学课程、语言课程等领域中简单涉及,要以课程内容的全面性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相关子课题研究四:亲自然课程中有效实施策略的研究
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游戏课程化手段,拓展、建设我们的园本特色亲自然课程,如何在活动中通过有效的师幼互动,树立孩子们热爱自然、关心自然的良好风尚。“亲自然”情感的激发是“亲自然”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 而有效的师幼互动是实现这一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以激发“亲自然”情感为导向的师幼互动是我们的研究重点。通过“亲近自然、亲身体验、亲享收获”各类亲自然活动的开发、实施、评价等策略的研究,形成我园课程建设发展的新课程观和课程实施观念,从而丰富我园课程内涵,促进园本特色的发展。
(三)研究重点:
1、亲自然园所环境创设的探索。
2、基于“共享农庄”的亲自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课程内容构建。
五、主要研究方法和对象: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学习《纲要》、《指南》等文件以及自然和亲自然教育理论和专著,引导教师正确理解和认识亲自然教育以及其课程的主要观点和教学理念,以此指导课题研究全过程。
2、观察法:观察记录幼儿在实践体验的实践活动中情绪、操作、态度、材料运用等状况情况,观察教师在实践研究中的应对策略。
3、实践体验法:在亲自然课程的研究实践中,发现不同类型的典型案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为反思、总结提供实证材料。
4、经验总结法:按照四个子课题的研究要点,根据《纲要》的有关精神和要求,全面推进课题研究,及时进行经验的总结、反思和修正,然后再实践、总结、验证、反思,为总结经验,积累素材和案例。
(二)研究对象
本园全体幼儿
六、研究成果形式:
成 果 名 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负责人 | |
阶 段 成 果 | 基于“共享农庄”的亲自然课程的价值探索 | 文献综述 | 2023年12月 | 周亚华、袁卫琴 |
亲自然园所环境创设 | 现场展示 | 2023年12月 | 周亚华、孙敏 | |
基于“共享农庄”的亲自然课程资源的开发 | 文本 | 2023年12月 | 周亚华、陈春英 | |
基于“共享农庄”的亲自然课程内容构建 | 文本 | 2023年12月 | 周亚华、乔丁睿 | |
亲自然课程中有效实施策略 | 论文 | 2023年12月 | 周亚华、谢晓霞 | |
最 终 成 果 |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 文本 | 2023年12月 | 周亚华 |
亲自然园本课程建设 | 论文 | 2024年6月 | 周亚华、陈春英 | |
亲自然课程故事汇编 | 汇编 | 2024年6月 | 周亚华、袁卫琴 |
七、研究实施步骤:
(1)前期准备阶段(2021.3—2021.10)
确立主课题的选题,构建子课题框架;设计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完成课题申报工作;组建课题组,明确课题组成员的分工职责;健全学习交流制度,搜寻相关文献资料,组织教师学习培训。
(2)研究实施阶段(2021.10—2024.11)
第一阶段(2021.10—2022.10)
① 通过学习、研究、交流,各课题组按计划,形成一套自己课题的教学目标体系、教学计划、进度;
② 开展实验课,提升教科研素养;
③ 一阶段后期进行一次展示活动;
④ 组织有关学习,积累有关资料、数据。
⑤ 总结、完成指标表;
⑥ 每两月一次集中研讨活动、每月一次实践活动。
中期汇报(2022.9—2023.1)
第二阶段(2023.2—2024.1)
① 在第一阶段研究和中期汇报的基础上,修订研究方案和子课题研究计划;
② 集体讨论研究,进一步强化整合渗透意识,并在活动中得以体现;
③ 收集幼儿的作品,积累案例、活动设计,形成小论文。
结题鉴定阶段(2024.11)
① 对前面两阶段的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广泛听取意见,修订方案,修正研究方向,不断完善课题思想;
② 形成文字资料,包括主课题研究报告、活动设计、小论文、各案材料、幼儿作品、制作上的说明、获奖论文作品、制作目录;
做好结题、成果鉴定的各项准备工作。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主持人:周亚华
课题组成员: 周亚华、周菊芳、陈春英、袁卫琴、孙敏、乔丁睿、黄娟、
张婷、杨薇、谢晓霞
子课题一组长:袁卫琴、杨薇
子课题二组长:孙敏、张婷
子课题三组长:陈春英、乔丁睿
子课题四组长:谢晓霞、黄娟
九、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组核心成员均毕业于省内优质幼儿师范学校,学前教育本科及硕士。课题组组长周亚华毕业于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历,苏州大学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周园长在幼教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科研经验,在实践工作中表现出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相应的研究水平。她曾在上海任职期间参与过上海市松江区区级重点课题《以构建乡土塑造课程为抓手,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2015年6月,作为课题组副组长主要负责的苏州市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课题《生命教育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之中的实践研究》顺利结题。2021年1月作为课题组组长负责苏州市教育学会“十三·五”科研课题《体验式幼儿生活创意美术的实践研究》顺利结题。
2、我园已进行了相关的专题研究并查阅了许多文献资料。
3、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等:
(1)幼儿园为保证课题顺利开展,购置了现代化办公设备,园内设有局域网,班班有电脑,可为课题组教师网上搜寻资料提供了保障。为了确保获得充足的研究资料,除订阅幼教专业杂志外,还选择添置相关的理论书籍,购买了大量关于教科研方面的书籍,软件,教师可及时查阅各种相关资料。
(2)幼儿园能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分的经费保证。包括资料的添购、外出培训、专家指导、鉴定、成果印刷出版等费用,并设立园长奖励基金,激励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鼓励教师不断积累经验,撰写高质量的论文。
(3)我们十分重视课题的研究工作,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教科研滚动网络。人员分工明确,有相应的组织和课题研究制度,能为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时间保证;同时,定期的科研活动,有计划地聘请一些幼教专家来园指导、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参加各级教科研培训,为教师多渠道获取信息奠定物质基础。
十、主要参考文献
1.亲亲自然,悠悠童年——对幼儿园“亲自然”课程的思考[J].福建教育,2017,(25):10.
2.陈婷.幼儿园“亲自然”课程实施的要素[J].福建教育,2017,(25):15-17.
3. 陈鹤琴.陈鹤琴全集: 第六卷[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4.陈园园. 华德福学校教育的实践探索[D].西南大学,2010
5.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5):74-81.